工程技术中心与中国环境科学学会赴重庆大学调研
4月26日,工程技术中心主任唐绍林、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秘书长助理陈永梅率专家组赴重庆大学,就磷石膏资源化利用开展专题调研。此次调研聚焦产学研合作、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及产业协同四大领域,深入探讨破解磷石膏治理难题的新路径。
在调研过程中,重庆大学相关科研团队就磷石膏资源化利用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进行了详细介绍。多年来,重庆大学积极与多家磷化工企业、环保科技企业以及工程技术中心建立紧密合作关系。通过搭建联合研发中心、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等方式,汇聚各方优势资源,形成了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创新团队。“我们深知产学研深度合作对于攻克磷石膏资源化利用难题的重要性。在与工程技术中心合作过程中,我们能够精准把握行业痛点与市场需求,将高校的科研优势与工程技术中心的实践经验和市场资源相结合,实现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开发的快速转化。” 重庆大学彭家惠教授表示。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秘书长助理陈永梅强调,磷石膏资源化利用产业结构调整是当务之急,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将和工程技术中心一起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加速科技成果与产业需求的有效对接,如:共同举办磷石膏资源化利用成果对接会和技术推介会,带动了一批相关企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了涵盖磷石膏深加工、改性、应用以及技术 服务等环节的完整产业链条。
专家们对重庆大学在该领域的科技创新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唐绍林主任指出,多年来,工程技术中心和重庆大学在磷石膏资源化领域深度开展产学研合作,形成了覆盖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到产业落地的全链条创新模式,在磷石膏的化学性质、物理结构以及资源化利用工艺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成为推动川渝地区磷石膏资源化利用的关键驱动力。希望双方进一步合作,加速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转化进程,打通磷石膏资源化利用产业链条。
专家委员会主任彭近新指出,工程技术中心和重庆大学的合作具有开创性,突破杂质处理与高值化利用瓶颈,为整个行业节能、降碳和绿色发展指明方向。同时,两家单位严谨的工作作风,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科技研发针对性强,成效显著,与上下游企业建立了紧密的产业协同关系,不断提升磷石膏的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同时也拓展磷石膏的应用领域和市场空间。通过这种产业协同模式,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各环节的高效衔接,提高了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叶学东表示,工程技术中心和重庆大学合作,紧随国家政策变化,抓住市场对绿色建材和好房子的实际需求,深入研究开发高附加值的绿色产品,实现了磷石膏综合利用的“三化”,即:高值化、高质化和规模化。副主任郑建国强调,行业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工作为磷石膏资源化利用产业的规范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工程技术中心积极参与了多项行业及团体标准,涵盖磷石膏预处理、建材生产等环节,尤其是参与了磷石膏国家标准制定,为规模化推广提供技术规范。于建国教授指出,工程技术中心高度关注磷石膏的“杂质复杂”“附加值低”等核心问题,取得多项技术突破,显著提升了磷石膏建材性能,为当地经济的绿色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也为全国磷石膏资源化利用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工程技术中心与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对重庆大学磷石膏资源化利用领域的联合调研,深入挖掘了产学研合作、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协同等方面的经验与成效,同时也发现了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未来,双方将以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引擎,通过科技创新与产业协同,不断破解磷石膏治理难题,推动磷化工行业的绿色转型,为实现我国磷化 工行业的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